超低吸附培養板通過特殊表面處理技術(如水凝膠涂層、兩性分子聚合物鍍膜等)顯著降低細胞與孔壁的非特異性吸附,廣泛應用于懸浮細胞培養、3D類器官模型構建及干細胞研究等領域。以下從預處理準備、細胞接種、動態培養管理、實驗終止與后續處理四大環節系統闡述其使用細節:
一、使用前的準備與預處理
包裝檢查與消毒
拆封前需仔細檢查外包裝完整性,確認無破損或孔板裂痕;推薦使用70-75%酒精擦拭外包裝后,置于生物安全柜內進行紫外照射15分鐘以滅菌。緊急情況下可省略紫外消毒步驟,但需確保操作環境無菌。
預處理中還需注意:部分品牌建議開袋后立即使用,避免長時間暴露導致涂層性能下降。
孔板潤洗與預濕
正式加樣前需用PBS緩沖液潤洗孔板,去除生產殘留雜質并激活表面親水性。潤洗后應吸除液體,避免殘留液滴影響細胞分布均勻性。
二、細胞接種關鍵操作
細胞懸液制備規范
優先選用無鈣鎂離子緩沖液重懸細胞,減少因離子介導的貼壁風險。腫瘤細胞接種密度建議為5,000-10,000個/孔(96孔板),其他類型細胞需根據增殖特性優化濃度。
加樣技術要點
移液器槍頭需沿孔壁緩慢釋放懸液,避免垂直沖擊導致水凝膠層物理損傷。每孔加樣體積需嚴格遵循說明書推薦值,過量易引發邊緣效應,過少則可能導致蒸發失衡。
三、動態培養管理策略
環境控制禁忌
培養全程禁止震蕩、搖動或移動培養板,此類操作會直接破壞超低吸附涂層,導致細胞異常貼壁。建議將板體靜置于37°C/5% CO?恒溫箱固定層架,減少開關門頻次以維持氣體穩定性。
換液與補液原則
換液周期通常為培養后48小時,采用半量換液法(吸除50%舊培養基并補充等量新鮮培養液),既維持代謝物平衡又避免擾動細胞團。此后可根據培養基顏色變化調整頻率,但單次換液體積不超過總體系的30%。
四、實驗終止與后續處理
收獲時機判定
多數細胞成團時間窗口為12-96小時,需每日顯微鏡監測球體形態完整性。當出現中心壞死區擴大或邊緣毛刺狀突起時,提示需終止培養。總培養周期一般不超過15天,超期會導致水凝膠降解失效。
清洗與保存禁忌
使用后的孔板嚴禁重復利用——超低吸附涂層在經歷細胞培養后會發生不可逆損耗,復用將導致蛋白殘留量飆升>90%,干擾后續實驗結果。未開封板條需避光干燥儲存于室溫,禁止冷凍或高溫存放。
超低吸附培養板的操作本質是“表面化學主導的精密實驗”,唯有嚴格把控每一處細節,才能充分發揮其在3D培養、藥物篩選中的價值。